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大家都选择在网络上汲取相关知识内容,比如于加一笔变新字是什么字,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问题,小编也是翻阅整理了相应内容,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吧!
你认识这个人吗?你认识这个字吗?我们中国14亿人都应该跟他说一声感谢?他的一项发明,直到现在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受益无穷。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发明了什么使我们14亿人受益?不信的话你可以试一试。
(相关资料图)
打开你的手机或者电脑,我敢保证90%以上的人都是采用的拼音输入法。但是你有没有去想我们的拼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清咸丰四年(1854年),卢戆章出生于同安县古庄村,他自幼聪颖,9岁读书,18岁应试,县考名列前茅,府试却落第,当时,外侮内患,国难当头。这激发了正直知识分子的爱国思想。
卢戆章决定从此不入科场。他说“求学期于济世,寻章摘句胡为哉?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卢戆章往新加坡半工半读,专攻英文。光绪四年(1878年)回到厦门,住在鼓浪屿日光岩下,应英国传教士马约翰的聘请,助译《英华字典》。由于他兼通英语华语,所以中外人士都奉他为师。
卢戆章注意到我国4亿人口,居然80%以上都是文盲,书面语与口语严重脱离,平民百姓读书识字更是困难重重这样的现实。卢戆章认为,我国之所以贫弱是因为汉字繁难,普通百姓根本就没有办法去简单的学习汉字,西方之所以能够强大,是因为西方有很多人能够读书识字。
他说:“亿兆妇女,以及农夫贫寒之辈,皆屏于教育之外。此国所由贫弱,而外人所由鱼肉也。倘以切音字翻译官话,上截汉字,下截切音,由切音以识汉文,则各色人等,不但能读切音,兼能无师自识汉文。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弱,人民何致鱼肉?”
为此,他“尽弃外务,朝夕于斯,昼夜于斯,十多年于兹”,终于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创制出中国拼音文字的第一种方案——中国第一快切音字母,撰写出中国拼音文字的第一本著作《一目了然初阶》。
卢戆章还有一个理想,希望有一天,他的这种发明能够推广到全国,让全中国所有的人都能够学到汉字。
但是在那个年代,谁又有资格去谈论国语运动,卢戆章觉得这是一种悲哀,所以他自掏腰包,首先在自家的家乡鼓浪屿和厦门分别办起教学班,专门教不识字的船工、小贩等社会底层,据说凡是上他的教学班的人,只要半年就可以看书写信,连不少洋人都热情极高地加入教学班来。
卢戆章办教学班的初衷,自然一方面是为了改变中国人学汉字难、识字水平低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力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其用心之良苦、思虑之长远,实让人感佩。
功夫不负有心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时在工部虞衡司任职的安溪人林辂存上书,请求将卢戆章的字学新书颁行天下。光绪皇帝钦批“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调取卢戆章等所著之书,详加考验具奏”,这让卢戆章看到了希望,但是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被耽搁。
光绪三十一年,卢戆章又把经过修订重写的《中国切音新字》专程送到北京,请求推行。但学部与外务部互相推诿,学部的官员说你这东西啊淘汰了,咱们不需要,戊戌变法都没了,你还搞这个发明干嘛呀。最后驳回。
经过这次打击,卢戆章改变方向,努力向社会宣传。回厦途经上海,再次修订内容,以《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的书名出版,并制订官话、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广东等6种切音字方案。
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召开“全国读音统一会”,卢戆章又迎来推广汉语拼音的好时机。当时各地的语言研究学者们都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众多的成果中,只有卢戆章的成果构成一个完整体系。
结果不难意料,大家一致认可卢戆章的研究成果为最佳方案,但是大会最后却只是决定以卢戆章的研究成果为主体,从他发明的37个字母中选用25个,余下12个则用其他地方的研究成果补缺,一套全国通用的“国音字母”得以形成
民国9年(1920年),卢戆章应闽南总司令陈炯明的聘请,到漳州教授注音字母。回到鼓浪屿后,虽年已古稀,仍每天教一大批人学切音字,他把推广汉语字母当成毕生的信仰,并付之实践。
民国17年(1928年)12月28日,卢戆章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享年75岁,葬于鼓浪屿鸡山上。在离世以后,汉语拼音还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卢戆章一生从事拼音文字工作40年,除提倡“统一语言,以结团体”、“认京音官话为通行国语”外,还倡导表音字母化,文体口语化,同时首创横排横写和标点符号,因而被公认为中国拼音文字运动的前驱和我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揭幕人。
卢戆章发明汉语拼音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是为我们万万同胞都能够自主的简单的去学习汉字,为的是提高我们国民的文化水平。
1992年举办的全国语文运动,纪念卢戆章100周年的大会上,肯定了卢戆章对汉语拼做出的贡献,对中国与文学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开创了中国汉语拼音的先河,周有光先生也说:卢戆章对汉语拼音的研究,对中国切音新字的研究,弥补了中国汉字,没有拼音的重大缺陷。
于加一笔变新字是手、王、开、丰、毛。于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字形、字义关系不明。“于”作介词,古代通“於”。现代的“于”多用来介绍动作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表示在、从、到、对、给、向等义。“于”用在被动句中,引出主动者,用在形容词后,引出比较的对象。另外“于”还可作动词后缀。“于”和“於”多数情况相通,现代白话文“於”并入“于”,需要注意的是,“于”和“於”不属于简繁字的关系,《简化字总表》《通用规范汉字表》都没有规定“於”简化为“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於(yú)”的解释是同“于”,但是“于”并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义。“于”作为姓氏,不同于“於”姓。
武皇时期的国号是什么?当时入朝为官的方式都有哪些?快来最新一期《登场了!洛阳》里找答案。爱奇艺原创全景式人文探索节目《登场了!洛阳》第六期于10月20日上线,带你一起探寻武皇传奇。
在第六期节目中,探索团由汪涵、唐九洲、刘隽、李浩源和演员娄艺潇组成,开启了营救鹦鹉“噫”的限时任务和找出卧底的隐藏任务。他们先后来到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应天门、明堂等地,通过知识问答穿越时空地图,一步步获取“卧底线索”,力争“入朝为官”。最终,通过“层层选拔”,探索团成员将鹦鹉“噫”成功营救,并多角度地深入了解了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洛阳“神都”的美称便由她而来。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性政治家,特别注重视觉的改造。”在节目中,空降明堂、担任探索团成员“入职培训”讲师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说,当时洛阳城内有明堂、天堂、天枢等巨型建筑,与此同时武则天还改革新字。站在坑口直径9.8米、坑底直径6.16米的明堂柱坑遗址前,接受“入职培训”的汪涵、娄艺潇对雄伟的建筑叹为观止,对武则天的传奇故事更是兴致盎然。
“武则天时期也是一个能人辈出的时代,她知人善任,在位期间涌现出狄仁杰、姚崇等治世名臣。”这边,于赓哲教授在汪涵、娄艺潇的入职培训课中讲道。另一边,IXFORM-唐九洲、刘隽、李浩源也正经历着“武举”“科举”等考试,从步射、翘关等武举考试项目,到“杂文”的科考项目,通过考场“实战”,一步步接近着营救目标……
行走洛阳,读懂历史。一代女皇武则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洛阳的建都史留下辉煌的一笔。节目通过综艺的视角,为广大观众和网友再现了武则天时期的生活场景和洛阳的“神都”气象,展现了洛阳“盛世隋唐”的古都魅力。
每周三中午12时,爱奇艺《登场了!洛阳》与你相约。快跟着探索团一起去发现更多洛阳之美吧!(洛报融媒记者李冰见习记者谢娜娜)(图片由爱奇艺提供)
最新投票
关键词: 于加一笔变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