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博物馆里珍藏着民族的灵魂,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日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博物馆里的汉字》,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智慧,撷取国宝背后鼎、鬲、簋、爵、尊、彝、卣、钟、匜、盘、钺、戈、戟等13种器物与13个汉字的文字记忆,帮助大家看懂博物馆里的文物。
(相关资料图)
器物背后凝固的历史瞬间
《博物馆里的汉字》作者沅汰是一名历史作家,其主要研究方向是春秋史和以博物馆为基础的文化传播。在这本书里,沅汰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亲切准确的表达,讲述了鼎、鬲、簋、爵、尊、彝、卣、钟、匜、盘、钺、戈、戟等13种器物与13个汉字,从字义解读、字形演变、这件器物是什么、关于这件器物的著名典故、博物馆里的珍品代表以及重要历史知识小贴士等6个方面,以独特、多元和生动的方式展示国宝与汉字的魅力。
比如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鼎上常常或铸或刻有铭文,留下了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只言片语的描述,仿佛是凝固了的历史瞬间。我们在博物馆里面对这样的青铜器时,尽管它锈迹斑斑,但上面的文字依然清晰,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段真实的历史。
作者从字形开始分析,指出“鼎”字形像是一个大腹而深的容器,下有三足,上有两耳。《说文解字》说,鼎是“和五味之宝器”,也就是说,鼎是一种炊具,用来调和各种食材和味道,做出美味的食物。
从“礼器”向“玩器”转变
书里介绍,作为传世久远、具有悠久历史的器物,鼎除圆腹外,其基本款式也有方形的。如果鼎腹是方形,下面就有四足。鼎有大有小,大的鼎可以放下一整头牛,这是祭祀的礼器;小的鼎如盆如碗,可以放置在案上,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使用。
从新石器时代到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制作鼎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新石器时代的鼎用黏土制成;商周、春秋的鼎用青铜(铜、锡、铅的合金)制成;战国时期,制作鼎的材料里加入了铁。
随着制作材质的改变,鼎的功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煮食物或盛放食物的炊器食具,演变为祭祀使用的礼器。再后来,鼎甚至成为象征天下社稷的宝器。
不过,随着体制、制度的完善,靠使用的器物区分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尊卑上下这种情况渐渐淡化,鼎作为礼器的功用也在慢慢消失。随着时代的变迁,鼎又渐渐成为古雅的摆件和玩器,比如宋元时的玉鼎、瓷鼎和清代的珐琅鼎。
“九鼎”是怎么演变来的
大家都知道有“一言九鼎”之说。那么,九鼎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九鼎铸于夏朝,一种观点认为是治水有功的禹铸了九鼎。
大禹治水之后,划分天下为九州,九州的长官叫“州牧”。九州的州牧因为夏朝有德而臣服于夏朝的统治,向夏朝进贡了铜。夏朝的统治者用这些铜铸了九只鼎,每一只鼎象征一个州,并在每一个州对应的那只鼎上,把这个州的山川、物产等都画成图铸上去。这样按照地域,天下万物在九鼎上都有记录,人们就知道如何分辨。
基于此,作者进一步指出,九鼎已经具备了特殊含义。那时候的人们认为,九鼎可以震慑魑魅魍魉,还能使上下团结一心,使统治者受到上天的福佑。从夏铸九鼎开始,鼎就成了国之重器,既是统治权力的象征,又是吉祥物。
关键词: